教学资源下载
教学资源下载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及对策探究 ——张远航
日期:2024-09-13 14:46:14  发布人: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及对策探究

  张远航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铁岭 112008)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内经济的持续攀升,各行各业对于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多,对于女性就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2018年女性整体收入低于男性22%,2019年男性收入高于女性23%,在高层管理人员中,男性比例高达81.3%,女性仅有18.7%。2018年,普通本专科女生1487.4万人,占总体的52.5%。在女大学生就业人员庞大,但女性就业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这已然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本文就是通过对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毕业中出现的不良择业心理的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改善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关键词】择业心理  能力  职业指导  心理调适

  【引言】

  众所周知,目前社会对于女性就业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再加上职业院校的社会定位,就是要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或者是有很强动手能力的一线工人,在这两点上,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都没有任何的优势,对于刚要步入社会的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定位,导致了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出现了不良的择业心理。

  【正文】

  通过调查,目前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毕业生确实存在着很多不良的择业心理,表现形式不一,造成的原因也不一样,但导致了同样的结果,即她们选择了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失去了自己在职业中的竞争机会。这从一开始选择的错误,就导致了他们职业生涯的不畅,从而加剧了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偏见甚至是歧视,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了一些职业院校女大学生在择业时的不良心理,也找到了一些对策,希望改善职业院校女大学生择业的状态。

  一、职业院校女大学生的不良择业心理    以辽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经过调查、整理、分析,我们知道,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会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状况:

  第一,自卑心理。这些女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是性别及专业能力、家庭因素上。很多女大学生因为社会原因,认为女性本身在就业、从业时就是会被歧视的,故而不敢选择具有竞争性的单位;还有一部分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认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就是动手能力较强的人,或者是工作一线的人,而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行,故而不敢选择心仪的单位;一部分女大学生认为,能够找到好工作的都是家里条件好的,或者是家里有从事自己心仪行业的人,自己没有这样的家庭背景,自然不能选择到好的工作。这样的自卑心理导致了很多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不敢、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第二,将就心理。很多的职业院校女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听了太多的“经验之谈”,让她们对就业的信心不足,加上家庭、就业市场、周围环境的压力、自身抗挫能力差等,让她们产生了一种退缩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差不多就行”的将就心理。这样的将就心理会让她们在择业的时候迷失方向,也会让她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迷失方向。

  第三,求安稳的心理。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选择稳定的工作,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也不例外。更多的女大学生觉得工作稳定、离家越近的工作越有安全感等等,更愿意接受压力小、清闲自在的工作。这样的心理背后是她们害怕挑战、惧怕压力,这在择业及职业的过程中会出现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不良择业心理的成因分析

  造成职业院校女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就目前整体的社会家庭教育来说,缺乏对孩子的抗压、抗挫能力的教育,缺乏对孩子竞争力的培养,缺乏对孩子及其将从事专业的认知,对职业院校存在一定的偏见,对孩子的择业不抱希望,尤其是对职业院校的女生更是觉得“职业好不如嫁得好”,故而在择业的时候家长就会出现采取放任或者是严格管制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让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更加的自卑和无所适从,对自己产生了严重的自我否定心理。

  第二,社会因素。正如本文开篇时讲述的一样,目前社会女性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就业前景也不容客观,加之行业对于性别的偏见,严重的限制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这样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女大学生用避开社会压力的方式去择业,避开竞争压力大、避开不稳定、不安逸的因素,选择面越来越窄。

  第三,学校因素。由于职业类院校多数都是培养技能行人才,在专业设置的时候(尤其在东北这种重工业比较多的地域)更倾向于动手能力较强的机械、电气、汽车等类。由于现在的女学生动手能力有限,桎梏了专业的选择,故而在择业中的行业选择上就局限性。同时,职业类院校目前处于较粗犷的发展阶段,对于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在择业过程中性别认知的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专业的心理辅导、专业的就业指导做得不到位,导致职业院校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对性别认知产生一定的障碍。

  第四,个人因素。由于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对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行业认知、就业知识和形势认知都存在缺失,在择业时出现不良的心理是必然的。在择业的过程中,学生们更多想到的是自己,且多数是想到自己的短处。如某个单位的招聘信息出来后,觉得要求很高,自己肯定不行;又如人云亦云,觉得女生就业难,有一个地方工作就行。不能全方位的客观的考虑就业的问题是择业困难的最直接的原因。同时,缺乏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缺乏,导致上学的时候想上学的事,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女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迷茫、选择困难,对于就业前景担忧,对职业生涯没有概念,没有信心,抱着“撞钟”的心态在错误的择业道路上徘徊。可以说,职业院校女大学生的择业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也是家庭的问题。职业院校女大学生的择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课题,而解决这个社会课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她们的不良择业心理,心理得到调试,才能够达到一个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的循环,才是真正的解决了这个社会课题。

  三、解决职业院校女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职业院校女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的成因有很多的方面,经过深入的剖析,想解决这个危难,必须从解决成因入手。

  1、职业院校女大学生需从自己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对自己有基本的认知。这包括了对自己的性格认知,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心理的认知,对自己专业的认知,对自己理想的认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等。只有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才能够在择业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有具象化的要求。

  第二,要了解就业形势。包括对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了解,女性在整体就业中的形势的了解,对自己的专业所对应的行业状况的了解,对于行业分区域的了解等等。这会对自己、行业、单位有个基本持平配比的预估,减少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盲目的心理。

  第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择业是职业生涯的开始,但择业是从选择专业和关注心理开始的。固要想在择业的时候不迷茫,就要从锻炼专业能力,增强心理素质着手。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储备、实践能力的锻炼、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意识培养抗压、抗挫能力。

  第四,要有竞争意识,不断克服一味将就和求稳的心理。将就和求稳在择业的过程中并不能给职业院校的女大学生带来她们所预想的顺利就业,会降低她们的职业安全感和职业价值,也会导致她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受挫,不断跳槽。竞争意识的大小源于竞争能力的大小及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历练。

  2、职业院校需在女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改进方式方法。

  第一,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注重男女就业比例的协调问题。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就业这个社会因素,要使就业人员的输出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以辽宁为例,辽宁处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期,不但需要重工业人才,轻工业、服务业等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但目前辽宁地区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方向都更偏重于重工业,需要进行调整,以配合就业人员与区域行业的发展。

  第二,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女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是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得到解决的。首先,职业院校要在就业指导中加入女性职场指导讲座,对就业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女性就业市场及女性职业发展进行深入剖析,让女大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女性在就业及职场中的优劣势。其次,职业院校应该重视并进行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工作,降低择业时的盲目性。再次,要在学校的校园文化中多加入女性元素,让她们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女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三,做好女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首先,关注女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调整和疏导。女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降低她们的迷茫和困惑。其次,注重就业心理的指导。对于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盲目、自卑等不良心理进行专题的指导,让女大学生能够学会接受这些不良的心理并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心理调适。

  【结束语】

  当然,要想解决女大学生在择业时的不良心理,家庭和社会也应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家庭教育应该更多的关注女生,让她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提升她们的抗挫折能力等。同时,整体社会应该更加尊重女性就业者,消除性别歧视,提供给女性职场上平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贺淑曼,蔺桂瑞.心理健康与人才[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2]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2).

  [3]北京大学团委.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青年研究,1997.(2).

  [4]刘翠萍. 当代女大学生求职择业不良心理探讨[J].科技信息,2010(27).

  [5]王红.关于女大学生求职择业不良心理剖析[J].现代企业,2013(6).

  [6]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的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4(3).

  作者简介:张远航(1986—),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思政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邮箱:745790313@qq.com(电子邮箱)

  快递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东新路35-2号保利海上五月花四期3号楼161

  联系电话:1864108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