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场中校”打通课堂与职场
日期:2015-04-29 09:43:35  发布人:lijing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何辉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目标和人才规格区别于普通高校,职业性与行业性是它的重要特征。要把高职院校教育引向深入,归根到底是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素质是衡量员工能否适应岗位需要的一个重要标准。从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需求来看,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和文化素质等。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仅靠有限的课堂教育难以胜任,甚至“课堂+实践”的模式也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而将课堂直接搬到企业建立“场中校”,将职场和课堂融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达成目标。   
    近年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成立亚厦学院、五洲管理学院、金都绿色建筑联合学院、绿城学院等企业合作学院。2013年12月,浙江建设职院又与甲方、施工方、监理方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省影视中心工地“场中校”,使人才培养有了基地保证、师资保证、实践保证、评价保证,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了校企融合、学做合一、开放办学。
    “场中校”,就是在合作企业的工地上设立教室、实训基地等教学场所,确保对一个行政班的学生能进行理论教学,特别是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并固定提供50个左右的顶岗实习岗位。“场中校”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现场即课堂”,真正把教室搬到工地上,把施工现场真实情景作为专业课教学的课堂,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双主体,做到了校企合作零距离。
    “场中校”施行“师傅即教师”的理念,除了学校配备的专业教师外,还按1:1的比例配备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专业课教学,这些技术人员主要包括项目部经理以及施工、监理、预决算等相关专业的工程师、班组长等。如项目部总监王志刚为学生上“识图构造”、高级工程师周晓艳为学生上“建筑材料”等专业课,这些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从项目实际出发,用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常常带领学生走到施工现场,指着现场进行讲解,实现专业课的实际化教学、应用化教学,这些技术人员也因此被学生尊称为老师。
“场中校”突出“项目即教材”的特点,以项目的真实资料为教材,
    将项目申报、项目论证、项目设计、项目招投标、项目施工、项目监理、项目预决算等项目资料通过整理用作教材,真正实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场中校”秉持“操作即考试”的原则,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考试模式,把考试内容与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应知应会为基础,以现场操作技能为标准,以企业评价为重点,实现了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在考试中,学生既要操作,又要回答为什么,考试分数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岗位能力,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纸质考试方式,杜绝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场中校”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灌输、“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还可以实地去看、去体验,真正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场中校”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强化了学生认知能力和职业经验的获取。
    “场中校”建设对于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浙江建设职院积极为企业提供高技能紧缺型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协助企业进行“蓝领”骨干人才培训,开展各类建设类企业员工培训服务,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发挥图书馆文献数字资源服务优势,学院专门开发建设了文献数字服务中心门户网站,并组织相关培训,以方便大家使用平台资源。此外,“场中校”建设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解决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新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问题,实现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常态化,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2014年,五洲管理学院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80%以上。
    职业院校育人是第一位的,但不能是唯一,还应成为区域高地、中心。“场中校”模式的建立,将课堂和实践有效融合起来,在保证育人质量的同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于推动浙江建设职院在工程应用方面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发展成为区域创新高地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区域内相关企业和院校发展则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